2023
一个关于时代的
艺术文献记录项目
Q&A
1、2023年代表作品或最特别的作品(自选)?
《此时此地》之一
布面油画
150X200CM
马文婷 2023
因为惧怕黑暗,我们发明了火,去追逐光,为了更好的活着,我们善于用遗忘抵挡无法抗拒的命运,在无奈中坚守、在静默中疲惫,在被围困的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用细节的力量去记录模糊不清的时间,及那些不可名状的瞬间。正如诗人辛波斯卡所写的那样:“记忆一无所有,而只在凝视的片刻,我拥有了事物。”在过去的几年里,或者说几十年里,我的愤怒一直无法停止,不能与这个世界和解,他人的、自我的,无数人的命运在此刻似一根根长矛般洞穿着我的身体,然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就像是溺水的人抓住的那根救命稻草,或者是不断挣扎时浮出水面呼吸的那一口口空气,是自我拯救,也是无声抵抗。绘画是朝向过去的,虽然它总以启示未来为期待,过去的经验促使我不停在画布上画下每一笔,而我又在笔下图像的变化中不断揣摩着未来的可能,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此时此地是历史的锚点,所有的感觉、知觉、体验汇集在一起,而过去与未来在此刻合而为一。
2、工作室位置、平米数、租金情况?
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工作室区,92平米,目前月租1千多。
3、画廊合作及代理情况?
北京势象空间 成都千高原空间
4、艺术作品的收入占年收入的百分比?
70%
5、是否有其他工作?
是,川美油画系教师
6、2023年个人在生活或创作中有着怎样的变化或转变?
2023年在反复的生病中度过,过去三年像被时不时掐住脖子似的,憋了太多的想法和想画的东西,正在准备新的个展,所有的时间都见缝插针的拿来画画,除了吃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连水都顾不上喝厕所都不上,感觉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那么急迫地需要画画。新的作品主要是《坏东西》和《此时此地》系列,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关注身边的物和内心的精神体验,去表达一种我们不愿面对的生存真实。不只是可见的真实,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绝对真实”。
7、您觉得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生态有着怎样的变化?
近些年私立美术馆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当代艺术生态,包括很多藏家自己推动着艺术家的发展,权利似乎被移交到了美术馆馆长、赞助人和藏家的手中,除了博览会山琳琅满目的商品,很少有机构愿意再费心费力去组织某个研究性的大型群展,学术批评也正在逐渐淡出和失语,青年策展人奔波在无数个展览和项目间难于建构起自己完整的学术系统,如果没有机构代理和推动,再好的艺术家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淹没在人潮人海中不再有人想起,当然,学术价值本身也是个伪命题,它不应该落在具体哪个有权利的人或画廊头上,但是一种普遍共识又从何而来呢?有些新锐垃圾作品不断被炒出天价,拍卖场和博览会的高投标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行业秘密。当然这些变化也说不上好或者不好,和08年过后市场挤泡沫一样,其实泡沫一直都在,就看你是愿意做激流勇进的逐浪者还是独善其身的落寞人。
个人简介
马文婷
1983年生,200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重庆。近期参加的展览有:个展《去荒野》(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2018)《引喻体》(杨画廊,北京,2016);联展:《却是即目》(白盒子艺术馆,北京,2022)、《靡菲斯特的舞步》 (沪申画廊,上海,2021)、《恶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沉默的叙述》(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2019)《现代性的视觉表征》(达姆施塔特美术馆,德国,2017)、《歧感激流:通向语言的绘画》(今日美术馆,北京,2016)、《极限频率:2016AMNUA学院计划》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2016)、《第二届南京国际美展》(国际会展中心,南京,2015)、《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的中国新绘画》 (泰勒艺术基金会,巴黎,法国,2015)《目光所及——中国新绘画展》(福冈亚洲美术馆,福冈,日本,2018)《恶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开放的岛屿》(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2019)等,2016年,参与德国杜塞尔多夫市文化局艺术驻地项目。马文婷用诗意化的语言来呈现时代症候下人类的情感缺失和精神痛感,在她的绘画作品中摧毁与重建总是不断地纠缠反复,不断地斗争和解,通过对现实的肢解与重建,来跟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各种真实与荒诞交织、戏剧与现实并存、扭曲与束缚纠缠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