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NUA 身体剧场
RE-work in progress
驻地时间:11.27、11.28、11.29、11.30
每天13:00-16:30(驻地创作全程向公众开放)
演出时间:12月1日 14:30-16:00
演出地点:美术馆各层展厅
报名方式:活动免费,无需预约
作品名称:重塑制作中/RE-work in progress
Re-improvisiation重现探寻的过程。在当代艺术语汇中,将身体作为一种材料,将身体与思想和行动代入当代艺术的语汇中,而非简单的舞蹈表演艺术的跨界。将思考、构建这件事本身变为材料,呈现出解构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呈现结果。
11月27日起艺术家戴剑将和他的团队展开为期四天的美术馆驻地创作,12月1日面向公众集中呈现此次创作成果。当肢体艺术离开剧院,走进美术馆空间,技术上的限制使得表演场域呈现出仪式感与开放性并存的质感,每一种新的环境和跨界合作的方式,每一位舞者与不同场域、不同社群的对话,都是一次内在的隐秘探索,一次肢体与灵性的碰撞。
驻地美术馆计划 Re-work in progress 11月29号记录
导演戴剑组织了一个训练,每个人都尝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动作,走动,改变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去观察,从观察开始,语言和声音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材料,但在行动的过程中不聊天不讨论。比如用桌椅围出一个空间,将桌子摆成相对完整的方形,靠的近一点,只看方形外边缘以内的区域,外面的都是观察者。一个人在里面走,然后我们缩减空间,里面的人活动的区域缩小,继续缩减空间,直到最后里面的人无法行动。这就是一个从-1到0的过程,是一个简单的训练法则,借鉴于艺术家Joao Fladeiro创建的训练方式。
再次尝试:导演戴剑和舞者们依次进入既有的空间里,做出看似没有理由却在被“制定规则”的动作,姿势。当第一个人进入时,-1到0转化的过程就开始了,仔细观察上一个人所传递的信息,第二个人继续行动,这个过程被延续了下去。这个延续无关对错,可以根据自己的概念,一边思考,一边行动。延续线索,根据接收的信息添加信息,扩散这条线索。最后不通过语言就能让观众视觉化我们的行为,了解下意识的变化规则,随着人数增多和行为的产生,对表演者要表达的信息越来越清晰,这是一个建立体系的过程,也是从“负一”无限走向“零”的过程,当“零”形成时,概念就形成了。这个训练考察的就是表演者这样的一种能力。
相反,当“零”未形成时,规则并没有形成,后面的人可以重新选择开始另一个-1,这个过程不存在对与错,但是当你在动作时应该清楚自己在哪,在做什么,了解自己散发出的信息,试图让别人理解你的想法。
第二个活动,由大家共同清理和塑造一个空间,去除无关的东西,所有在场的东西都将成为被塑造的一部分,这也是一个从“负一”到“零”的创造过程,每个人都是设计师。通过这场不断在塑造,在变换的布置过程,戴剑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是从-1到0,从0再到1,2,3…大家是否能够感受到布置场景这个过程与我们刚刚用身体在表演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呢?这里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每当我们做完一个布置动作后,我们会走出这个场地来观察,也就是说我们脱离了出来,当产生新的想法时我们会再次进入场地去实现我们的新想法,而当我们在用自己的身体进行表演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很少将自己剥离出现场,用旁观者的姿态以“第三只眼”的角度来观察。第二点是当我们在布置场地的即兴创造中,我们以很轻松的状态进入又抽离,抽离再进入,反反复复,没有一直在布景这个行为中待着,可以随时走出来观察。这就使得我们的意图能够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更加容易明确,而非始终在自己的意识里面。那么我们也应该把这种状态应用到以身体为载体的表演中,这就像是即兴创造也仍然要有编曲意识,要对前面有印象。我们所有人在共同构建的时候始终是会影响彼此的。这种选择在自己身体加入的时候也要更多的尝试。
接下来大家开始建立彼此以及作品之间的联系,进行创作和交流:
2018.11.29
概念/实行:戴剑
3.40-5.00
将“一个雕塑家的工作过程”变为“一场被观看的表演”
将泥巴与骷髅模具裹合,充实它,帮助它,使它变得有生命力。
第一个行为,是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把模具从展厅搬向了场外——一个被更多路人所能够看到的地方。第二步,我与我的合作者换上了连体套装款式的工作服。因为我们在探讨一个表演的形式,当我们需要穿上特殊的工装时赋予我们身上的意义就重了。有时候一个形象或者服装的改变就能让我们改变一件事情的性质,表演意识就会更强。这时我们在进行的一个表演因为服装的独特而使得更多的人观看,引起更多的人注意。第三件事是我们也进入了构架里面。这个骷髅始终没有对我们进行反抗,仿佛它能感知到我们在帮他,我们让它变成有生命力的,有器官的,甚至有生殖器的骷髅。而钢丝呢,因为我们不断地扭曲它,他也产生了反抗,有一些夹到我的手,这说明我们在与材料对话。
2018.11.29 15:30/16:30
概念发起者:彭汨
共同实行:小陆、张楠、彭汨
材料:相机、文本、照片、A4纸
文本:
“南京市气象台2018年11月29日11时30分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我市的霾天气仍将持续,请注意防范。”
——来自天气预报
"2018.11.28 15:30-16:05
分解一小团红泥成小颗粒并把它们分别藏匿在美术馆不同的无人注意的不会被打扫到的空间里
(也许它们中的一些能一直一直隐藏在美术馆里,和建筑在一起,比展览的艺术作品的时间都长。)"
——此文本来自果果前一天的创作记录
不可接纳;不可去爱;不可被打扰。都觉着自己被世间万物联系,都在被抛弃。分割线……分割线……
——张楠
材料打印:金玉衡
今天我和张楠分别在美术馆内和美术馆外拍摄了一组照片,拍摄的想法分别来自我的那段天气预报,和他的一段文字。我们一起打印出来后,小陆将这些素材随机整理,并尝试找寻我与张楠拍摄的照片之间的联系,贴在我与她设置的装置空间里。期间吴卉和张聪斌参与到我们的行动中,以编舞的视角将他们选择的照片联系起来构建出一幅几何图形。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我们的身体参与进来?还是我们已经参与进来,而未被发现?我们的行为算是在表演吗?
2018.11.29
概念发起者:张聪斌
感兴趣的点:在表演当中,尝试建立、发现、寻找到在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现场“交流”。
行动:选择一处美术馆相对安静和干净的地点邀请大家来(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参与?观看?加入?一个“表演”(确定的事情,“表演”在美术馆里的一处地方。)。
个人的一些想法:
1. 剧场“表演”需要一个场地,美术馆“表演”也需要一个场地。为什么是场地?也许表演者及观众双方都需要一个场地来建立一个交流的方式(“规则”)。
2. 为什么要在美术馆做这个表演?因为美术馆里展览的事件,个人认为都是“过去式”,“舞蹈表演(我不确定我的表演是不是舞蹈表演,先这么写出来。)”里有很强的当下性,如果这样说的话,就有个对比性(找不同)。
3. 作为表演者我要做些什么,才能达成:身体的声音、行动等(目前只想到这么多)。身体经过空间带出的轨迹、能量。语言和观众间的交流。(还有什么?)
2018.11.29,下午3:55~4:25
概念/实行:寇诗雨
思维引导/帮助:俞亚男
材料:耳钉2颗、钉子1颗、榔头1把。
想法:一个物品被人们所认知,物就只能是物本身了吗?在亚男老师的思维引导下,跳脱了对固有物品的固定定义....
行动概念:在一面可随意推动的白板上,用榔头击打耳钉,将耳钉钉在板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耳钉的直杆过于脆弱,在钉板的过程中易弯曲、变形。(概念和实施确实存在差异)所以在实行中改变了方案,通过重击钉子和轻击耳钉形成声音和力量、强和弱的对比。通过钉子先形成的孔眼再用耳钉随之轻击加入,最终镶在板上。我完成之后因别的小组需要移动白板,将它推动至一处光照下,耳钉和钉子的倒影被灯光拉长,莫名感觉挺还好看哈哈哈
2018.11.29
概念/实行:唐果
(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主要尝试了第三个方向)
美术馆一楼大厅0展厅外的显示屏墙面左边到对面指示牌右边墙面的距离
=我相对正常但因注意力过多在脚步上导致不自觉略加迈开的22步
=易琦丽不清楚要做什么只知道保持状态走直线的情况下选择了正常行走,中间停止一次被打断,临近终点被挡住犹豫了,最后只剩半步的24.5步
=赵津一双脚间距大于她肩宽,交替完全变换重心带摇摆状态前行的45步
=我略带嫌弃不完全贴地双臂弯曲在胸前翻滚的15.25圈
=我已经滚的有点晕了又快速滚所以中间滚出曲线的16.5圈
=我闭着眼睛走,开始有恃无恐走的步子大到后面要撞墙时步子小的28步
=熊晨倒退着走在中途背光和最后临近墙面时两次没有安全感放慢放小脚步和全程都相对谨慎的35.8步
=聪哥正行走因为注意力问题下意识里还是更迈开了的21步
=聪哥没有特别努力地错步前进7.5组
=30个冬天穿衣服的我和30个冬天穿衣服的陈柯的厚度
(对第二个方向的一次尝试)
一楼大厅中间长凳底面到底面的高度
=我2018.11.28号不活动第一次尝试体前屈姿势进入,离上午工作坊活动开身体相隔大约四个半小时,地面冰凉身体温和,进入后大腿后侧01:35分钟以后下半身感到发麻,03:33以后逐渐调整适应不再感到麻木,04:05以后身体和地面的接触面没有那么凉了,04:37以后变软到可以轻松从凳子下出来。出来后腰伸直的时候有回腰的快感。(手机计时)
(仍然还是不精确,分别是哪个部位感受到哪种程度的痛,哪块肌肉在什么时间放松了,呼吸在测量中起到什么作用,地面的温度对我身体的影响……也许以后更继续学习了解身体?……能帮助我可以描述的越来越清晰?)
11.29 15:50—17:00
概念/实施:王凯雅
材料:陶泥 随身物品
实施方案:
1.发现美术馆的一处斜面红墙结构区别于其余墙壁,将材料随身物品(唇膏 校园卡 耳机…)使用陶泥粘于墙壁上。
2.将陶泥揉搓成各种奇形怪状,或规整或瘫软,有形态无形态粘于墙壁。
实施概念:
生活杂碎也是不可或缺,日常百态更是酸甜苦辣,当它在特殊空间以特殊形式呈现在眼前,也许是内心深处的小九九,也许它无时不刻就在身边,它是物品,也是心情,它存在了我的生活,我也让它有了意义。
文字编辑:王梦宇
MO舞道团队介绍
导演戴剑
法国MaiOui Danse Arts艺术总监
北京师范大学海外人才引进项目
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舞蹈系國際合作項目主管
2017年“培青计划”驻地艺术家,先后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美国本宁顿学院;曾就职于崔莎·布朗舞团、沈伟舞团等,现任法国MaiOui Dance Arts艺术总监。受邀委约艺术节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场艺术/New York Arts;纽约制造动态舞蹈艺术节/Making Moves DanceFestival;法国里昂Les Subsistances里昂国际当代艺术创作实验中心等。雕塑行为作品《累1,2,3》系列获邀参展2015新态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2017Up-On国际现场艺术节受邀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