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分享到:

活动时间:2018.11.30,13:00-16:30

活动地点:南艺美术馆

RE-work in progress#11.30记录 | AMNUA 身体剧场

AMNUA 身体剧场

RE-work in progress

驻地时间:11.27、11.28、11.29、11.30 

 每天13:00-16:30(驻地创作全程向公众开放)

演出时间:12月1日 14:30-16:00

演出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各层展厅

报名方式:活动免费,无需预约

作品名称:重塑制作中/RE-work in progress

Re-improvisiation重现探寻的过程。在当代艺术语汇中,将身体作为一种材料,将身体与思想和行动代入当代艺术的语汇中,而非简单的舞蹈表演艺术的跨界。将思考、构建这件事本身变为材料,呈现出解构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呈现结果。

11月27日起艺术家戴剑将和他的团队展开为期四天的美术馆驻地创作,12月1日面向公众集中呈现此次创作成果。当肢体艺术离开剧院,走进美术馆空间,技术上的限制使得表演场域呈现出仪式感与开放性并存的质感,每一种新的环境和跨界合作的方式,每一位舞者与不同场域、不同社群的对话,都是一次内在的隐秘探索,一次肢体与灵性的碰撞。

(下文出现的舞者都为有舞蹈专业背景的艺术家)

驻地美术馆计划 Re-work in progress  11月30号记录 

今天一开场,艺术家戴剑建议以一边行动一边沟通的方式来延续昨天的行为,并思考如何去看待一个表演,舞者以身体介入的这件事情。

除了观众是不可控的因素之外,其他所有在场的东西和舞者的身体都是表演者将呈现的一个方式。包括舞者的位置,动作,身体的呈现方式,都以一个舞者的形象来介入活动。而周围的人是作为观众还是作为参与者,或是工作人员都是表演者可以选择的,而表演者也可以主动去介入别人以及别人的作品。

“我在这里做这样一种事情的时候,我介入它,有意的将人体以舞者的形式来介入其中。我们现在一直在训练这件事情,而不只是在保持这件事情,包括了你的身体,你动态的选择,你的位置,这些都是以一个编舞者的角度来选择的,包括对其他人的动态的观察和体验,包括摄影师,观众的动态以及时间。”

“我现在试图建立负一,当我们看到有负一到0产生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努力去延续它。所以更多的把自己专注在整体构建的画面和图案当中,而不是只关注自己。当我们觉得自己是不需要的因素时,我们可以退出来选择观察然后再重新进入。”导演戴剑的解读与昨天的“-1到0”理论再次重合并有了新的延伸。

在场的舞者有的以头颅顶着一块背景板向前,企图以编舞者的姿态寻找一种力量的抗衡,无穷无尽,而这也引来了观众的注视。有的让翻倒的桌子随机压在身上,然后以惯性旋转,神情自然,甚至在享受着力与力从抗衡到中和的过程。转动桌板,撑起桌板,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的静态平衡。也有的舞者不断地扔硬币向一个固定距离的碗里,当硬币抛出碗,则被表演者俯身趴下捡回来。另一边还有舞者以不同角度的头和肩来顶起桌板,并不断旋转,企图让桌板的一角始终被抬起,在动态中寻找到一种静态的平衡。接着在桌板的两个支腿之间顶起,向前,使得桌板能够在力的作用下不断向前作用。我们看到表演者试图把头套进蓝色塑料凳子的空隙中,身体弯曲蜷缩,使得整个人与凳子成为一体,或者说使得凳子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共同表演。顶起桌子的表演者与顶起凳子的表演者相互环绕,变换位置,在舞台中寻求动与静的融合。搬桌子的表演者加入其中,三人在不断的变换和打磨中找到了最合适的表演行为,并引起了更多表演者的加入和创作。最终大家专注于一个整体,又各自在自己的表演中沉浸。时不时变换着姿态,又时不时的静止下来,仿佛在休息,又仿佛在表演。

“这是舞者很典型的方式。”

“我们来一段四人舞”

导演戴剑一边说着一边将自己的身体弯曲成U形压在桌子下的空隙中,将两张桌子贴合起来,并通过与另外两位表演者的合作,试图将他与桌子被一起抬起。

一位表演者跑步穿过整个表演场地,另一位表演者紧跟其后。这引起了一大批表演者的跑步跟随。随后大家一起跑到了美术馆的三层,并在这里停了下来。眺望楼下原本的舞台,观察剩余表演者在舞台上俯卧,与现场工具凳子的融合,翻滚,行动。一个表演者尝试沿围栏滚动而下。另外几位表演者快步走下去又随着上来的人再次前进上楼。三个表演者并排向前走去,随后变换位置,最终一起到达最高点。一位舞者脱光全身并开始快速做俯卧撑,在达到了一定数量后再次起身跑了下去。在半路与其他表演者击掌之后来到了底层,仿佛到达了某个目的地后,再次开始做俯卧撑。起身后开始形成某种姿态的力量。另外两位表演者挎在一起共同行走,其他表演者纷纷以自己的形式或单独或组合的做出了搭配。使得整个团体松而不散。

“很多时候我们身处某一环境或空间,但自己并不自知。我们需要更多的意识到这个问题,需要主动地去意识到自己要贴近团体。我们越清晰,就越能拉开这个空间和距离。你越能感知到你在做什么,你越清晰,别人也就越能感知到你在干什么,明白你想表达什么。所以每一秒钟不管你在干什么,你都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在这个空间里。有时候一个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他没有意识到他也在一个空间里,这就是整体的力量。所以我们发现信号时,要有力量去支撑,去发现更多的从0到1,观众才可以感受到我们在干什么。”艺术家戴剑总结到。

第二部分,创作和交流:

2018.11.30.1:30-3:10

RE-WIP 南艺美术馆驻地计划记录

第三次重塑“重塑制作中”的构建现场

概念/发起人:戴剑

参与:吴卉,俞亚男,唐果,张聪斌,彭汨,谭远波,易琦丽,赵津一,寇诗雨,王凯雅,熊晨,以及现场观众和路人。

在展厅大堂设置一个讨论和构建的场域,是一切存在在场域里的人、物品、空间都为构建的材料和元素。参与第一次和第二次讨论的全部有舞蹈背景的参与者再次用行为和参与来探讨前两次的讨论和行动状态。重点还是强调用更加带有编舞意图和结构意识行为和行动,更加重点共同即兴构建形式和方法现场。核心注意力在即兴增强共同意图,相互支持共识共建的循环过程,强化中的可视,可被认知的语言方式和模式,主动引起和建立观众可参与的可能性,并且将场域空间延生到美术馆更多的楼层。

2018.11.30 15:30 - 17:00

概念实施:彭汨、小陆、张楠

材料:照片、移动展板、口罩、身体

实施方案:

1、照片和移动展板保持昨天布置的情形不变;

2、三个人更换易于活动的服装;

3、三个人互相用口罩将彼此束缚。详细步骤为,我束缚小陆,小陆束缚彭汨,彭汨束缚我。此过程的要求是能以口罩阻碍对方自由行动。

4、三人试图构建肢体关系;

5、依次解脱,完成表演。

核心概念:

雾霾天  空气质量差 身体不适 戴口罩隔离 呼吸困难 身体不适感加剧

方案实施成功体验:

1、对三者肢体行为的阻碍效果基本达成预期;

2、口罩对呼吸的影响明显,完全达到预期效果;

3、三者关系有明显变化:从换衣服开始到缠绕的整个过程为第一阶段,彼此保持相对隔离,此为建立信任阶段;我被完全蒙住眼睛到三人建立肢体构建为第二阶段,此为彼此信任关系;三人依次分离为第三阶段,此时逐渐从客体依存转变为主体独立,此时三人均完成意识从客体到主体的重新建构。

反思:

1、“三人构建”的表演形式趋向内聚,没有充分利用“舞台空间”;

2、口罩的束缚感不够强烈,也易于挣脱,在肢体表演过程中意向性不够明确;

3、“舞台空间”没有明确象征性划分,对观众心理不足以产生确实的进出感;

4、照片和移动展板与肢体表演形式之间的联系需要更紧密的联系。

对于下次表演的预想:

在较为明确设定“舞台空间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的元素,调整肢体行为的节奏和形式,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在本次表演中,已经开始引导观众通过搬动肢体的方式参与行为模式的走向,希望在下次表演中让观众在设定的框架中有更多“穿越”表演的自主权(实际也为我所操控的自主权)。 

2018.11.30. 3:15-4:30

延续制作“一个艺术家的工作过程‘转变’为一个被观看的现场”

概念:戴剑

参与实行:戴剑,李家吉

材料:身体,服装,1.5米医用人体骨架,红泥,展架,已经装运材料的工具

呈现方式:将“两位艺术家的制作和创作过程‘转变’为一个被观看的现场”。1.同样穿着不寻常的工作服装,将泥巴与头一天用铁丝缠绕骷髅模具裹合,充实它,帮助它,试图呈现一个制作人体泥塑的过程。2.改变空间,在美术馆中选择了一个进入正门后的必经通道,迫使前来美术馆的观众和路人必须经过和观看到这个事件。3.运用美术馆现场找的移动展强和制作的人体泥塑,以及我的身体,利用通道斜坡尝试构建出被重力牵引的失重而有情绪状态雕塑或装置。4.一位艺术家(戴剑)从现场呈现中制作者的身份逐渐转变为更靠近人体泥塑的被展现或展现者角色。接受另一位制作者家吉的制作,只是戴剑的身体和行动是有自主意识的材料。5.构图和造型定位好后戴剑开始用身体参与和人体泥塑以及展墙重量的对话,以及共同构成。6.戴剑通过红泥留下的痕迹,在展墙上记录舞者的身体运动轨迹和不同用力方式,以及身体的能量转变的痕迹。7.在感到体力耗尽后钻进空了的泥桶里,滚出美术馆大门,直到马路上。(此步骤也独立为另一个行为作品《艺术家滚出美术馆》)结束。

2018.11.30.4:15-4:30

行为:艺术家滚出美术馆

材料:身体,泥桶

实行地点:南艺美术馆内到大门口外的马路。

行动执行人:戴剑

参与者:张聪斌

行为过程:戴剑在完成制作'一个艺术家的工作过程‘转变为一个被观看的现场’后,感到感到十分疲惫,看到一旁已经空了的装泥的泥桶,一头钻拉进去,试图直接顺着斜坡滚下去到美术馆门口,以节省走了的体力,可行为开始后才发现想滚下去并不容易,而十分困难,看不见方向,动力也难以以掌控。再次体会到想法与实际行动现实之间的差距,此时,开始听到参与者张聪斌的声音,提示着我身边的环境情况,再次过程中产生了滚到美术馆外面去的行动念头,于是继续执行,直到和泥桶一起滚到美术馆大门外的马路上,结束。时长15分钟左右。 

2018.11.30

行为:走一走南艺

概念:吴卉  ?

带领人:吴卉

参与者:@YI琦麗

表演形式:一对一

简介:11月29日我决定走出美术馆逛一逛南京艺术学院,本来是为了收集雕像为素材做作品,却意外喜欢上游览的感觉。于是第二天决定做一个一对一的游园表演,我感兴趣如何用体验的方式让参与者来思考和参与编舞。

 观念:感知的延迟和错漏,是另一种对现实的理解和认识,一种真实世界中的“虚构”。作品通过身体的感知,让“虚”(闭眼的参与者)、“实”(睁眼的带领者)的体验发生,现实的一成不变开始松动、瓦解。

参与者要求:熟悉南艺的人

限制:1)游览南艺校园;2)参与者全程需要闭着眼睛,跟随带领者;3)整个行程不超过一小时。

 规则:

1、目的地:罗马广场,

2、路线:从美术馆出发寻找一条路线到达目的地,全程录音。

3、在目的地听录音,稍作停留。

4、换一条路线,在录音结束时回到美术馆。

5、与参与者进行交谈。

 带领者的要求:

1、保护参与者,注意安全;

2、对路途的风景保持敏感度和感知,在行走的过程里利用风、光、声、土地的材质(草地、水泥地、路上的钢板、土地)、地形(弧形路、斜坡、直线、转角)、建筑结构等素材进行感知(比如把参与者的身体转向有风的方向,或者行走的路途上有不同的场地属性的声音,转动体验者的身体强掉声音在左侧,不同风景位置的停顿等);

3、有意识地链接、强调或引导体验;

4、将编舞的元素运用其中,如时间、方位、停顿、关系、对比及变化等;

5、注意时间的感知;

6、接受变化;

7、做好备选方案,遇突发状况,灵活应变。 

2018 11.30 

行为:“私密演唱会”之你的私人“生活”

发起人:易琦丽

实行方式:在闲置隐蔽的小盒子展厅里面对墙戴着耳机唱歌读字,将私人独处时的自娱自乐展示在“无人使用”的展厅。手电筒在地上开着,身体的动态变化会在墙上通过影子呈现出来。且在入口处设置一隔阻带,形成一个看似私密却又公开的空间。

概念: [梦想:开一场自己的演唱会的梦想]独处的时候经常会做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自娱自乐逗自己开心,在这个开放又既不开放的空间里把自己的这个私人状态展览出来又会是怎样呢?还会有自己面对自己时的轻松投入吗?而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外界的发生,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外界的声音时,会有人在外面偷看我吗?这几日一直在探讨有意识在被观看和无意识知道自己在被观看时身体所有的区别,也想通过这件看似私人又公开化了的事情去继续探索寻找。

2018 11.30 

作品 《童·在》

概念:谭远波

材料: 人字梯  儿童木椅  面粉  

创作概念及意图:

不带有目的性自在发生的一次游戏式创作;

带有编舞意识思维,对材料进行由内(材料属性)延伸至外(客观空间)的关系建构 。

创作过程中,主观当下感知与曾经生活记忆 也介入参与作品思考;游戏式的自由组合 及尝试多样式与材料对话; 最后达成创作者意识中的呈现方式。

 

2018 11.30

概念:唐果

在前几天的驻地记录中,同一事件的文字和图片之间存在着联系,像是谜题和谜底的联系。于是把同一事件的图片和文字打印出来分别贴在了美术馆不同的地方,有些在高处;有些是歪着贴的;有些一半隐藏在长凳底面……。想在场馆内形成线索,且需要观者改变正常身体形态,踮脚、歪脖、躺地等才方便观看。

好玩的是据我观察今天没有一个观众注意到了我“处心积虑”设计的各种线索。今天结束的时候带着“生气和不甘心”给我的线索留下了线索。

把前几天吴卉身体力行反复擦拭地面行为的照片(a4纸大小)贴在了她擦过的那块地面上——被踩了很多脚。

想起一个故事,一副眼镜意外掉在美术馆里,被当作艺术品反复围观长枪短炮的拍照。自己感到今天有些戏剧性。

(把昨天测量的数据贴在测量对象上了) 

2018.11.28,11.29

行为:动态等式

实施人:唐果

(第一天只剩下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只简单尝试了用身体动态参与测量空间中不同的距离长度,做一些等式。概念还不是非常明确。)

 赵津一的身高=我分开腿站着,两脚间距三只鞋的长加两根我的手指

一楼展厅中间木头桌子最上层的厚度=我右手尽力伸展情况下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我手机的长-我手机的宽

一楼大厅从地面到椅子底面的高度=我体前屈姿势可以进入但感到疼痛但可以接受的高度(第一天的尝试后发展整理了这样几个想法方向:冒号以后是第二天晚上继续整理的)

1.长度,重量,体积,温度,时间……:除了长度,我还能用身体做单位列出哪些维度的等式?

2.精确?——理性客观的理解身体:

经过训练的身体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认知的精确?能否通过训练观察记录比较自己身体变化的方式,整合测量的误差真的复现测量对象精确的长度?以这样的目的和要求,测量时是否更能理性客观多维度的察觉身体?对身体的状态可以描述的多细致?

——“精确”可以无限展开的细节和故事性——《尤利西斯》?:在无尽的线索、意识里尽情选择、结构、迂回……可以写大作文了——好像一个对我来说很好玩的起点。

3.多人参与,一个等式的多重答案:差异性?等号两边对调,就好像也在用一段固定的距离测量不同身体的不同动态

4.伪精确的趣味和诗意:如果思维一开始出门不向右而是向左拐,不寻求身体里理性的精确性,不寻求膝跳反应那个科学的一击必中,对身体的严谨性不感兴趣。任性的加减乘除,感性的计算身体,跳跃的组接元素,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能玩出什么样公式?

2018年11月30日

RE-WIP 第四天

发起人:俞亚男

参与者:赵德鑫(安徽省青山高中高二10班)、张新宇(安徽省青山高中高二2班)女同学(信息没来得及问,猜测来自安徽某中学学生)

实施内容:从美术馆后门步行经过前门至户外。

规则:参与者从后门步行至前门的计步数决定了从前门垂直步行至户外所需要的距离;同时,任意一边手拿手机打开摄像头摄影模式。

今天给自己的工作计划是用编舞之眼使用电脑将第二天行走记录的视频做一个剪辑,我选择在一楼大厅中间桌椅处作为我的办公区域。下午四点左右,有一群来自安徽的中学生尽管参观,由于太靠近谭远波的作品,参观者参观他的作品的同时也留意到我的电脑中的播放的视频,人群逐渐增多形成了围观,在观看视频期间有很多人向我提问:“老师,能跟我讲讲这是什么吗?“

“她的腿部在走的时候是不是不一样的?”

“手机摄像头是拿反的吗?”,

“你想表达什么呢?”

我选择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是邀请感兴趣的人是用自己的手机把视频里的内容实践一次。

我分别和三位同学拍摄完后,和我的电脑视频同时播放,我问他们的感受,

“手摆动的幅度比我想象的大”、

“有点意思但说不出来是什么感觉”等等。我们互相留了微信,做一个后续的追踪。

学生离开后,我反复观看参与者的视频和一条由谭远波在我和两位参与者实践时跟拍的视频,当我的身体和他们的身体同时出现在画面里并排向前行进,我开始思考什么是规训的身体、自然的身体和表演中的身体。

文字编辑:王梦宇

MO舞道团队介绍

导演戴剑

法国MaiOui Danse Arts艺术总监

北京师范大学海外人才引进项目

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舞蹈系國際合作項目主管

2017年“培青计划”驻地艺术家,先后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美国本宁顿学院;曾就职于崔莎·布朗舞团、沈伟舞团等,现任法国MaiOui Dance Arts艺术总监。受邀委约艺术节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场艺术/New York Arts;纽约制造动态舞蹈艺术节/Making Moves DanceFestival;法国里昂Les Subsistances里昂国际当代艺术创作实验中心等。雕塑行为作品《累1,2,3》系列获邀参展2015新态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2017Up-On国际现场艺术节受邀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