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

分享到:

活动时间:2019.4.5-4.6

活动地点:美术馆四展厅

AMNUA|身体剧场 照亮,历史中失落的表情 系列活动

AMNUA|身体剧场

照亮,历史中失落的表情系列活动

四月六号下午两点开始,“照亮,历史中失落的表情”系列活动在南艺美术馆进行了为期四天的第一场正式演出。此次演出后的对谈由张素琴老师主持,以嘉宾对谈的形式对“创造时间”的主题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本次展演活动大致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l  14:00--15:30舞蹈演出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娑娑

沙画

黑匣子

胡服美人

捣练

她们:

沧桑不失婉丽

丰赡不失精萃

寸劲不失柔韧

婀娜不失质朴

l  15:30--16:30嘉宾对谈

———此次嘉宾对谈主题为“创造时间”,各位老师对于青年编导家田湉的驻场演出及其艺术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张素琴:作为这次工作坊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就田湉创作的系列作品及工作坊的实践,您对田湉舞蹈剧场中的“时间观念”有怎样的看法?

“像田湉这样的学者,在研究汉唐古典舞时必须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且对历史进行考证,才能梳理出一条连续的时间线。让我异常感动的是田湉把她所研究的画像、石画像砖、古俑“活化”在现代人的身体上,打破时间的割裂,将历史与现实重合,通过身体语言的呈现将学术工作现场化。如果不是田湉的艺术创作和想象,或许这些古装的人永远不会和现实的人碰面,甚至一起欢舞。浩瀚的历史中很多活着的人都是过去,但是存留下来的那些形象、印象、传说还是可以通过身体“活化”出来的。关于时间的问题,我感叹于田湉所做的研究。每一行都有自己的时间,生活中的时间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工业制度的时间。还有种时间就是在无序的时间中形成自己的时间,如植物、动物或个人的生理时间。为了跟上当下的时间,许多艺术家在文化时间、风格时间、创作现象时间、价值时间等中,对自己进行全面的时间思考,追求自己的人生时间。艺术家的时间永远是当下,只有她被人认知时才会有前后语言的顺序,而艺术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时间,创造内在的时间,内在的意识。”———张献

“我们都想穿越时空瞬间回到过去。在科学家眼里,只有发明超越光速的飞船才能回到过去,而艺术家只需一个舞台就能穿越时空。我认为田湉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能使人一瞬间回到过去。在拉丁文中,古典即经典的意思,它是一种身体的传承,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并没有古典舞,“赵飞燕”“公孙大娘”的舞蹈早已失传,而中国所谓的古典舞事实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方芭蕾基训和体系结合武术、戏剧,直接拼接在一起。这在当时是伟大的创举,但人们没有停止对历史中真正的古典舞的探寻。孙颖老师创作的《踏歌》使汉唐古典舞这门学科建立起来,从此,汉唐古典舞一点一点地从美术画作、诗词歌赋中复活。随着孙老师的去世,汉唐古典舞专业又开始停滞不前,它似一颗流星在无垠的宇宙中一闪而过,直到田湉对汉唐古典舞的重新探索。“不同”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价值,也是我对田湉作品最大的感受。田湉的价值首先在于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语言,开发新的单词、语法,敢于不同和创新。其次,她塑造的角色有种惹人喜爱的小可爱、小缺陷。她巧妙地利用光的投射,在萧然的四壁上舞下寂静的影,似是博物馆墙上被放大的舞俑,亦是浩瀚历史中的芸芸众生。田湉不停地在探索,在另外一个概念上艺术地抽象,从造型a到b如何连接,从静到动如何流动,她着手解决,逐渐找到一种新的方法以消化历史。如今,中国正在对外输出文化意识形态,输出什么和怎么输出的问题值得引起艺术家深刻思考。如何用全世界都能理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进行艺术创作和文化输出,田湉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要找出自己历史文化的瑰宝;其次,用世界都愿意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梁戈逻

“田湉老师的聪明,在于她对所学专业的全面掌握与充分运用。她很自如地运用一切手段、空间、设备、场地,把她想表达的中心传达给观众。她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结合舞蹈专业知识与空间场地,创造性地探索当代艺术发展的价值。”———李国杰

“我想与田湉聊聊古典和跨界的问题。关于跨界就如张献老师所说的鼓和星空之间的对应,这是宇宙观与舞蹈之间的跨界。关于跨界的由来,其实是十七、十八世纪,各个学科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而逐渐产生的。因为有了界限,所以就有了跨界,如何平衡跨界与本体,这是个巨大的问题。有艺术家认为中国文化早已遗失,事实上文化的割裂并没有把古典的传承遗失,只要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总会和古典产生关系。从古典当中抽取一些“有”的东西,或许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典,但我们总是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薛问问

“我在读博士期间和博士之前其实都在思考什么是古典,什么是中国古典舞,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形式研究,做形式研究其实就是要研究什么是中国古典舞。零一年我进了北京舞蹈学院,那时候我大一,向孙老师学习汉唐古典舞,后来我做对古典的研究,其实是顺着孙老师的一种思路。是孙老师复活了古代舞蹈的形象,然后进行了一种文化想象,才诞生了古典舞,他会让我们和画像石上的舞姿形态去保持完全的一致,有时候要蹲的很低,有时腰要下的非常低,让我觉得这个人体结构都看起来有些不对。其实他这种完全一致思路是对的,但我是这样想的,关于古典,就像素琴老师提到的两个词——“古典性”和“古典化”。这两个词也是在我的博士论文里面比较重要的,如果一个点就是古典性的话,那么这个点外面包裹的一个大圈,我们把它称之为古典化。古典性是我们需要保持和抓住的一个根脉,而外面这个形态,不论它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你有没有抓住核心的东西,这个就是我认知到的古典化和古典性。说到跨界,我在读博士后时,通过了博士后的基金项目。我的题目就是跨界的身体表达及其形式创造,其形式就是延续了我最感兴趣的东西,因为你要清楚一个东西或者一个舞种的状态,你就要把他的形式先弄清楚,形式呈现出来的就是最直接的。所以对于跨界这个词,我觉得它一定是一种趋势,比如说英文叫crossover,多元其实也是一样的。去年我参加了一个项目,那是张艺谋导演的做的上合峰会,它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在那个时候,张艺谋导演说,你编的东西再好你身体的极限也就那样,身体的表达到一种极致后,就达到了它的限度,你唯一可以让它进一步打开的可能就是跨界,或者说身体与其他介质的一些关系,比如说身体与装置,身体与影像,身体与灯光,身体与不同东西的一种碰撞,不管是什么,它可能会让你的表面传达出更多的意义,传达出更多的联系,这就让你的剧场作品或者空间作品更有一种可能性。”———田湉

张素琴:田湉老师非常勤奋,她在大三准备考研的时候曾来让我帮他辅导一下“中国古代舞蹈史”,我帮她辅导了一次之后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为这个小姑娘学得太扎实了,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点都不惊讶她今天创作这样的作品,包括她读博士,包括她写出这样的一本书,包括她做一系列的作品。今天她呈现的这台作品中,我也看到了她一以贯之的这种学习态度,比如说她最早的时候对历史学习,对文献的学习,对舞蹈释卷的学习和思考,包括她在保研期间的思卷性。她的本科论文做得非常扎实,作为一个本科生,她的论文大概写了有三万字,分析的非常细致。此外,我还看到了她对陈美娥的汉唐乐府学习的借鉴,甚至推进与超越。她从别人身上借鉴了如何去学习、建造和沉淀,同时完成她自己的塑造,所以今天看到这些作品中有一些尝试性的东西,包括对空间的使用。我一直觉得美术馆这个不规则的空间是废的。在学生的毕业展览时,我到这个地方基本上不会超过十分钟的,但是田湉老师的运用,第一次让这个空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工作坊改变了我对美术馆的空间的印象,大概这就是艺术作品赋予人的一种文化记忆吧,我觉得这个非常棒。其次,这个作品中还有一些小女儿气的东西,正如梁老师说的那个小趣味,我觉得这个东西特别鲜活。借着梁老师,我提出一些疑惑,你的主题是“照亮—历史中失落的表情”,我特别观察了你的《俑》中间的表情,发现你的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间的表情,都是内视式的,它几乎是不与外界接触的,这跟汉唐乐府、跟敦煌、跟我们所知道的所谓的古典派的这个表情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你是有意为之吗?还是无意?

“我觉得我是无意的,但是我特别同意梁老师说的,这个东西就是我自己,你骗不了别人也骗不了你自己,就是你觉得哪个地方不对你就必须要改过来,一但它改过来之后,你会发现这才是真的自己。我排的《俑》还有《俑2》的一个系列,包括前段时间在蓬蒿剧场演的一些新作品,我发现最后自己方方面面的个性,似乎都渗透在自己的作品里。但是这样让我很舒服,我觉得那是我自己编的,能让我看到自己。我个人认为自己是非常冷静和理性的一个人,所以在自我的经验和认知中,那个表情就是这样的。”———田湉

张素琴:非常感谢田湉老师,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这次田老师的活动,既是舞蹈界的重大事件也是艺术和文化界值得探讨的话题。它不仅代表了我们对古典舞和汉唐舞蹈发展的期待,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艺术的跨界、艺术的空间、艺术的再现和艺术的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我们如何去学习传统的一些思考。田湉老师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关键词,这些词既是田湉个人的艺术理念,比如“缺陷的美”、“限制”、“历史依据”和“如何去触摸现实”,同时也是一种更高的责任和期待,这不仅是整个舞蹈界要努力的事情,也是整个当代文化界需要做出的努力。

l  16:30--17:00提问交流

问题1:您昨天做的游戏与的拉班舞谱很像这其中是否有借鉴,您又是怎样选择这些动作进行艺术创作的?

受到孙老师创作方式的影响,我用自己的方式建构一种语言形态。拉班舞谱里有时间、空间、力效的概念,中国也有,比如空间的概念、四方概念、四时的概念,他们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只是系统不同。我的创作方式首先是找出形式依据,其次通过想象,从原点中发挥,凭直觉和个人的经验将它进行创作。如何将历史、过去、未来打通,这种打通方式其实是因人而异的。———田湉

问题2如何全面了解某一历史风格和特点?如何从观念到行为上实现这一风格?

首先对“它”感兴趣,并且要与这段历史发生关系。全面即从多角度出发看待这一历史。

——梁戈逻

关于如何从观念到行为上实现的问题,《俑》的创作能够给予解答。《俑》中田湉为什么会用不流动的方式创作?这种不流动调度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艺术效果,一度成为舞蹈界的话题。当我看到《山海经》中对于时空观念的认知,才明白这就是对一个观念全面把握以及如何将其呈现在艺术上最好的解答。

———张素琴

首先我确实不太会流动,并且这个形象本身很难流动,于是我将这个形象放进方块中,塑造成博物馆中陈列展品的意象。舞者在方块有限空间中进行自我空间的变化结构,而不是整个舞台上的结构。避开流动,同时也避开了自己的缺陷,这种不调度的方式反而成为自己的特点。

———田湉

问题3: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古典的作品中会用到现代舞者和现代舞段?

这是开放的空间,因此结构需要更丰富、层次感需要更强。例如黑匣子中的现代舞者代表着现实的人与历史舞俑的一种近距离接触,就像来博物馆看舞俑的人一样,与这些舞俑进行互动。这是我对不同空间使用的一种不同的方式。

———田湉

这个作品做的是对现在当下相关的东西,因此有现代元素的融入是合理的。如果完全复古,这样的作品或许就变成了一部80年代的电影,从服饰歌曲到内容都沉旧无味,这对于当下的艺术而言是无价值的,不能说古典题材就不能用现代舞,符合作品的就是合理的。

———梁戈逻

文字:刘婵娟

记录:刘小艺 刘婵娟 揭婧 王琪荣

摄影: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