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ACADEMIC

李燎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展览现场

2023-10-14

昨天在某知名流媒体上看到校友张明信的个展,独自有些感受,恰巧今天明信邀约写一点文字,挺好。这类创作本身是我感兴趣的,所以我会接入以及联想宽远一些,明信这些年沉沉浮浮(非成功学,单指创作),艺术已然成为由爱生恨又戒断不了的某种瘾,我们似乎这条道上的难兄难弟,开始于此,多年后以为对方安好,结果还在这泥泽里匍匐。

但所幸的是在视频最后听到,他凭借现实(非艺术)里的网络,已经能月入四万,这是个多么开心的事情,我难以想象。回到创作,前面提的难以戒断也是我录播观看这个展览的思考,这个创作的动因是什么,是把艺术埋藏于骨里去生活(生存)—回看?还是早有预谋的一场大戏剧—设定?这对于我来讲是个惊醒,它源于工作逻辑的不同,对于结果一致的事物,推导路径的不同就决定了上面说的两个推测,前者是更偏向策展的选择,历史的梳理工作,塑形,成为一个经典的结构。

至于此,我也稍微能厘清观念的问题,来自于同一结果下推导路径的不同,这是我看完展览视频受启发做的一个自我推论。回到现场,我之所以一直提看的视频录播,是某种偏见,这类创作(包括我的),可以不看现场(展厅),因为实际发生的,已经行动的,都已经过去,它的结构主体不存于具体事物里,或许展厅最大的努力是安静的呈现某种信息的对接。

当然这又被很多师傅否定,会认为还是有艺术的形式,画廊会说完成度,老师会说展厅也是工作,我多数时候也会屈于此,因为世界上还是有甲乙方关系的,但说回来,艺术的形式在这类创作里应该是怎样一个具象化操作,也就是,信息是要转化成艺术再传达,还是信息可以直接传达。

不过在我看到真实的抖音视频在展厅里响起,也能切入到这段观者的时间里去,大的矩阵录像声音,互相干扰,嘈杂,这个形态完成了一个新的创作,前面的行动在此化为素材,以魅力的方式吸引观众进入这段创作的思考,墙壁上如文档表格的绘画矩阵,又故意调侃了观众的阅读绘画神经,整个空间在数据表格和声音里,成为一个整体的当代艺术作品。好了,这就是我的读后感,谢邀!


10月6日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