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ACADEMIC

2023 | C001 戴陈连:狂人日记

2023-12-16

2023

一个关于时代的

艺术文献记录项目


Q&A

1、2023年代表作品或最特别的作品(自选)?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艺术家戴陈连在MAO Space进行的最新剧场实践。

剧场表演依然是这次项目的核心:结合场地空间的特点,艺术家将室外空间和展厅划分为现实/内心世界的再现场域。以广宁桥为转换的时空节点,结合肢体,影像和绘画等媒介,艺术家尝试着进行一场对时代群像的摹写。艺术家继续动用“大众剧场”的形式,又一次将生活中的人们聚在一起,用身体训练来唤醒某些曾经的集体记忆。

《狂人日记》既是一次延续,也是一次告别。水乡的温润诗意转变为坚硬的群像轮廓。广宁桥就是这样一个时间闸口,在反复兜转轮回中,梦境已无法呐喊,而狂人骤醒。从自我治疗中的挣扎到力量重蓄的沉静待发。演员,观众,亲人和思考中的幽灵再度会聚,将迎接一场重塑彼此的时空演出。


2、工作室位置、平米数、租金情况?


宋庄,100平米,6000每月。

工作室


3、画廊合作及代理情况?


合作画廊:北京墨方画廊


4、艺术作品的收入占年收入的百分比?


100%


5、是否有其他工作?



6、2023年个人在生活或创作中有着怎样的变化或转变?


今年是疫情后的第一年,之前的经历处于悬置状态,正常开始工作。创作上更加关注人类和文明的联系,以及对人自身遭遇的关怀。主题偏向于记忆和爱,向活着和死去的人们致敬。今年的展览主要发生在上海。

5月份开始了系列作品掌声响起来,第一部在没顶美术馆做了展示,作品聚焦个人,非常具体地展示了我曾经合作过的演员陆隽斐,这是我们疫情后的第一次重逢,她教我平时下班后练习的舞蹈,我结合了她外贸职业的礼仪动作,把他们混合在一起,最后我用这套明亮诙谐的动作展示了我的演员陆隽斐。展示的是她的个人史也是我们一代人的命运。第二部在花厅,侧重的是群体肖像,我把家乡河流的声音和上海历史中的声音混合,色调黑暗想突出群体,她(他们)、我们被裹挟在其中的时空剪辑感,所以借用了声音链接历史的记忆点,徜徉在记忆和现实的碎片中。第三部还没完成。

10月份在MAO SPACE又一次描绘了群体肖像轮廓,以家乡绍兴的朋友同学为原型,以父亲90年代水泥厂工作到下岗为背景,以广宁桥为转换的时空节点,结合肢体,影像和绘画等媒介,述说了他们经历的伤痕,以及伤痕的释放和排解,也展开了她们对于未来生活的复杂情感,尝试一场对时代群像的摹写。用“大众剧场”的形式,将生活中的人们聚在一起,用身体训练来唤醒曾经的集体记忆。

疫情三年对人的影响非常深远不可磨灭,已经根植在每个人的心灵底部。到上海或回到北京就会想起我曾经合作过的演员,还有美术馆上班的朋友,分散在郊区的艺术家友人。他们都经历着各种挣扎的生活,正在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看不到的时间和存在。


7、您觉得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生态有着怎样的变化?


1 创作者对艺术的信念整体沦丧,对创作的初衷渐渐摇摆。对原有价值观进行自我否定并迅速转向,艺术作品单一化趋势明显。

2 作品创造力整体偏智障状态,软而无力,疲惫感十足。


个人简介

戴陈连

1982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9年获东京艺术节最佳作品奖,2016年获华宇青年奖提名。

戴陈连从学生时代开始通过表演解决其自身的各种问题,早期是治疗自己的心理问题,慢慢调整个人和世界的角度,减轻生理及心理上的深度自卑感,然后他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局限重新利用形成作品的方法。他从错误和局限中展开自己的艺术实践,记录和重复每一种错误,使语言叠加语言。戴陈连的艺术实践跨越录像、装置、剧场表演和绘画,从亚洲历史与地域政治出发,探讨更为广泛的议题,并在图像、声音、文本、现场及特定空间的不断实验中,尝试拓展媒介本身的定义。将小人物的故事、新闻事件等图景运用在作品中,展开对世界的叙述和沉思,揭示这个社会转型时代之中被遮蔽的情感和事件,还有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