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暗示:席昊鑫艺术项目开幕回顾
2024-05-08
展览现场
“日常暗示:席昊鑫AMNUA艺术项目”于2024年4月30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零空间开幕。青年摄影师席昊鑫,现任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专职教师,江苏省与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席昊鑫硕士就读于旧金山艺术大学,摄影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摄影大展。本次展览精选了席昊鑫近年具有代表性的影像佳作,从精心设计的布景式拍摄,到日常随机的拍立得照片,以光影的交织、时空的叠映,构建当代中国青年影像在文化差异中的视觉叙事。
展览现场
展览艺术总监郑闻认为:“早年我在南艺美术馆策划过比如《刷屏/劳作》这类大型的摄影群展,彼得·威金这样对中国当代摄影产生巨大影响的大师展览。近年我在复旦读博士,刚好结识了席昊鑫,他的创作和中国之前代际的摄影家非常不一样。在上海现在大家经常讲一个词叫“松弛感”,席昊鑫的为人与摄影就有一种“松弛感”,摄影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包袱,而是他去观看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记录这个世界,最终也是表达他内心的一个方式。《日常暗示》传递了一种氛围——很多事情看起来比较日常,但隐藏的秩序很神秘也耐人寻味。他在旧金山的摆拍,有那么一点点《穆赫兰道》的意味。《日常暗示》这个主题也会让我想起近期在琢磨的哲学史上一个伟大人物斯宾诺莎,他几十年如一日磨着镜片,但是脑子里每天在推演的是世界背后的终极秩序与‘实体’到底是什么。席昊鑫在他的日常当中,镜头面对的世界正是他自身外化的对象,他自己的身体被作为重新观看的‘客体’,实现了从所谓‘主体’中的重新抽离、重新投射、重新外化。我在今天不想给他的作品过多定义,但是看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潜质,即对于摄影边界的微妙探索,以及他内心的细腻与丰富,有些作品中看似‘失焦’也好,‘虚焦’也罢,这种模糊化恰恰才是一种精准,是关于日常某刻情绪与思维抽离的精准再现。”
展览现场
青年策展人杨宇晴致辞:“在摄影技术普及和图像泛滥的背景下,摄影的‘真实性’与‘纪实性’光环逐渐褪去,人们开始质疑照片作为客观记录的权威性。然而,这种‘去魅’并不意味着摄影丧失了意义,反而激发了艺术家们通过各种方式对摄影进行‘再魅’(reenchantment),即赋予其新的象征意义、情感深度和批判力量。席昊鑫对视觉现实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重组’,正是通过对日常景观进行‘再魅’,使其超越表象,触及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或心理议题。拍立得摄影的即时成像特性,颠覆了传统摄影的创作与观赏模式,不同于数字摄影的可编辑性与胶片摄影的后期暗房工艺,开辟了一条通往非确定性美学的道路,哪怕是在数字化的当下,拍立得影像的这种特殊性,可以即时触摸图像实体的快乐,仍然对人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而特别有趣的是,这次展出的一批拍立得作品,来自于席昊鑫对拍立得相机的二次改装。在非确定中融入了艺术家个人的自我意识,构建了一种不可复制的时间叙事结构。‘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同作为生长于Z时代下的青年一代人,世间的丰盛,远超我们能言的范围,席昊鑫用快门,为我们拾起了日常生活的碎片,给日常化的事物赋予一种全新的视觉和精神化的东西,呈现出后摄影时代独特的视觉真相与批判性思考。”
展览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贾方致辞:“我一直从事摄影教育并与年轻的艺术家一起工作、研究新的技术和新的艺术动向。摄影反映的日常看似一个表象,好像是一个名词。但背后重点是,它所暗示和指向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假设,是艺术家用多维的方式来讨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观看的方法。刚才也看了现场作品在不同材质、不同设备或者不同技巧上的表现,摄影师在尝试着去表达,他正在建立一种多角度的观察方式。我觉得每一个摄影师或者每个艺术家他都在探讨这二者的关系。我们之所以能够说今天的一些摄影很‘新锐’,而很多摄影就没办法叫‘新锐’,就是因为这个‘锐’已经被这种平衡,或者来回左右的平衡的思考给消除掉了。我觉得年轻人从属于这个时间段、这个年龄段,他所创造的状态就是‘锐气’。有一些作品还是需要大家去和艺术家共同去观察讨论的,因为一个艺术作品一旦呈现出来以后,就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对话,一会我们可以小范围跟艺术家做一些交流。”
展览现场
江苏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肖勇致辞:“我接触席昊鑫时间是比较早的,今天是第一次来看他的作品,我觉得挺震惊的。首先看他的一些拍摄风格,借鉴了一些国外的理念,比较前卫。本次展览《日常暗示》,我觉得这个选题挺好的,关注身边的事情与身边的东西,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反映自己对日常的一些感受。通过他的照片看他也是有自己内心的一些表达。拍摄方式、拍摄理念已经超出了我们日常的一些表达方式,我觉得这个也是年轻人的一种特质。
展览现场
美术史与摄影史专家、硕士生导师戴丹致辞:“德国艺术史学家谈到,各个从事视觉创作的艺术家通常要面对两种恐惧:第一种是自柏拉图时代提出的‘神圣恐惧’,即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因想象力的失控,如果想象力控制不好的话,它会反弹遏制艺术家;第二种是自18世纪浪漫主义时代以来的‘知识恐惧’,即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因知识、理性的运用过度而导致的对艺术灵性的摧毁。所以说我相信席昊鑫在创作当中应该也会面临这两个问题:一是本身先天的一种想象,还有就是之后从知识经验带来的创作观念,我从画面里面感觉到这个平衡控制的非常好,这就是郑闻老师所讲的一种‘松弛感’,因为没有过于学院派,即知识和理性的训练大过直觉,同时,也呈现了国际艺术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摄影师席昊鑫致辞:“谢谢大家这次过来参加我的展览。我是一个i人,确实比较内向,这次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一次突破,因为把自己大部分的项目都融合到了一起,作为创作者,我们的作品就代表了自己的想法跟思维态度。我把东西展示出来,就感觉我把自已扒光了放在大家面前被观看。过去,我跟外界相处可能只是展现了最基础的一个面,现在把我目前所有作品都放出来,就把这个面变成了立体的形状,把自己变成一个多面放在这里,我们跟外面接触的这个面积就变大,方式也变多,我们跟观看者产生更多的接触、共鸣或者说共情,再次感谢大家。”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