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醒万物” - 美术馆心源手作计划1
2025-03-03
“惊蛰·春醒万物”
美术馆心源手作计划1
昆虫微雕塑与雷音风铃制作
主讲人:董开鹏
人数:18人
"惊蛰·春醒万物"造物归真工作坊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为文化内核,通过昆虫微雕塑与雷音风铃制作的双重体验,构建一场唤醒自然感知与生命哲思的春日仪式。
昆虫微雕塑创作以微观视角引导参与者观察春回大地时节的生灵萌动,在指尖雕琢间传递生物多样性之美,培养对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雷音风铃制作则融汇传统节气文化与声景艺术,以竹木清音模拟春雷初动的自然韵律,既是对古人"闻雷醒蛰"智慧的现代诠释,也是将自然时序转化为可触碰的美学载体。
活动通过手作疗愈与自然教育相结合,在当代都市生活中重构人与自然的诗意联结,让参与者在创造中领悟春生万物的生命力量,唤醒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节气记忆,传递生生不息、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工作坊流程
活动流程(120分钟)
阶段一(20分钟):惊蛰文化导学
民俗学相关知识、生物标本观察(昆虫与植物)与聆听春雷白噪音
阶段二(45分钟):昆虫微雕塑制作
1. 快速塑形 2. 细节雕刻 3. 加速定型 4. 着色美化
阶段三(45分钟):雷音风铃装置
1.基础造型制作:风铃骨架采用竹篾,辅以麻绳固定,将昆虫雕塑垂挂固定。
2.声音优化:垂挂干燥松果/贝类/陶瓷碎片(碰撞声更柔和,贴近自然雨音)。
阶段四(10分钟):成果展示与合影留念
作品效果图




图片均来自网络
主讲人简介

董开鹏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
青年艺术家
9年博物馆/美术馆社会教育开发与实践经验
在数字浪潮裹挟的当下,人们的注意力被碎片化信息不断切割,精神困倦成为时代症候。南艺美术馆「节气·手作·归心」项目以 “数字戒断、心灵修复、文化疗愈”为核心目标,打造一座联结传统智慧与现代焦虑的精神方舟。
项目以24节气为时间经纬,将非遗手工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疗愈媒介。通过蓝晒书签、麦秸编织、草木染方巾等沉浸式手作体验,参与者将暂别电子屏幕,在揉捏、编织、染色的慢节奏中重拾专注力,完成一场“数字排毒”的自我疗愈。每一件手工艺品,既是节气美学的物化表达,也是自然节律的身体记忆——春分蚕丝灯的光影流转呼应昼夜平衡,霜降柿漆食器的温润质感沉淀时间力量。参与者不仅能触摸植物染液的温度、感受陶土在指尖的呼吸,更能在跨学科实践中体悟“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重建被数字时代割裂的人与自然的深层链接。
这是一场对抗信息过载的温柔革命,也是一次向传统文化借力的心灵修复。我们以节气为锚点,以手工艺为舟楫,在美术馆中构筑起兼具诗性与疗愈的第三空间——这里不追逐流量与效率,只专注于一朵花的绽放、一片叶的脉络,以及双手创造时那份珍贵的心流体验。

项目策划:宣文陵
项目执行:金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