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ACADEMIC

2023 | C077 汤杰:浮域

2025-03-25

2023

一个关于时代的

艺术文献记录项目


Q&A

1、2023年代表作品或最特别的作品(自选)?

 《浮域》  木头及表面碳化、钢丝绳  2023年

以前我一直尝试跨界,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但这件作品我放弃了这些,单纯去追寻物质在空间中释放的能量,希望带来自然、朴素、原始体验。

作品为鸭绿江美术馆为年度展创作,该馆坐落在丹东鸭绿江的河岛之中,这位置有两个特点,一是界线,边界、国界;二是水位线,人工岛处于河道之中,水位与岛的面积是有直接关系的,听说填这个人工岛还增大了国土面积。所以这件作品就以界线、水位线的延伸作为主要表现语言。也是2021年结束后所创作的作品,多少还是有些压抑感。

展览空间以一条界线贯穿始终,即以等高水位线的方式分割了展馆及作品的上下空间,此高度离地约145cm,为我身体下颌位置高度为准,下部分刚好没过脖子,有一种窒息感。展览突出“看不见水,水在,看不见火,火在,水火相容,同在。”这一主题,以木头及木炭作为材料,用了大面积的碳化黑色,分割作品及空间,突出上下强烈对比的视觉表现,突出物质给人带来的体验。

作品《浮域》,表现的是一个具体具象的场域空间,似七零八落漂浮的木盒,上上下下、大大小小,以145cm高度为界,质地下为黑色碳化,上为原木,浮浮沉沉,表现各异,给人以空间带入感,观者可穿梭其中,身体沉浸式体验作品上下界线带来的感知。


2、工作室位置、平米数、租金情况?

工作沈阳、400平、10w


3、画廊合作及代理情况?

有与画廊及设计公司合作


4、艺术作品的收入占年收入的百分比?

艺术品收入占年收入百分之八十


5、是否有其他工作?

大学教师


6、2023年个人在生活或创作中有着怎样的变化或转变?

2023年后大量减少参加群体类展览,原因:1.展览相对泛滥,很多没有学术价值及思考;2.很多展览以文化来介入来为展方来获取流量,创作者付出变为他人流量工具;3.我个人作品体量较大,很多作品运输布展都比较麻烦,每次展览都会占有很多时间。


7、您觉得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生态有着怎样的变化?

我认为中国艺术生态变化很大:1.信息的爆发,让人的认知迅速提高,让复制与拼凑成为更多可能,艺术作品看上去丰富多元发展,让人眼花缭乱,但经得住时间的作品可能并不多。2.官方对于当代艺术的评判相对落后,这导致一些当代艺术先锋,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舞台。3.近几年经济的变化对艺术生态也带来变化,冲动消费变为理性消费,或者可以说是艺术接收者审美与认知提高了。4.非盈利、非功利心的学术平台还是缺乏。 


个人简介

汤杰

1989年出生湖南,2016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负责装置艺术工作室。个人研究方向为装置艺术、动态雕塑、公共艺术,作品探寻人与物、人与社会、物与世界的关系。通过人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趣味地带动观者的联想,感受物象中的诗性。2019年作品被中国雕塑杂志评为“最佳原创雕塑奖”;2017年作品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二等奖”;2016年作品获中国雕塑大展中国姿态“佳作奖”;2015获明天当代雕塑奖;2014年获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获“中国雕塑艺术大奖”;2013年获曾竹韶奖学金获“曾竹韶奖”。

 

重要展览

个展: 

2023 “汤杰-2023”年度个展,鸭绿江美术馆,丹东

2020  “渺”汤杰个展,宝龙美术馆,上海

2017  汤杰个人项目展,北京画廊,北京

2016  入世汤杰个展,鲁迅美术美院美术馆,沈阳

 

群展:

2024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中华艺术宫,上海

2023   “东西南北中”静安雕塑公园展厅,上海

2022   “中国姿态”湖北美术馆,武汉

2022   “共生世界-济南国际双年展”山东美术馆,济南

2022   “云中黔歌”时代美术馆,北京

2022   “生生”,有南美术馆,苏州

2022   “治园·永续”,上海

2022   中国动态雕塑邀请展,青岛雕塑馆,青岛

2021   “东南西北中”学院雕塑邀请展,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21   “超融体”成都国际双年展,成都市美术馆,成都

2021   “物界三”雕塑艺术展,高塔艺术中心,北京

2021   “re-重生”城市空间艺术展,上海

2020   “智识城市”公共艺术大展,深圳海上设计中心,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