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EDUCATION

缠绕编织:棒槌蕾丝工作坊 | “永恒之灵:帕维尔·苏洛维的摄影视阈”展览延伸活动

2025-05-11

缠绕编织:棒槌蕾丝工作坊

“永恒之灵:帕维尔·苏洛维的摄影视阈”展览延伸活动

 

 

主讲人:吴佳恒

项目策划:薛亮

活动策划:李颖、束宁睿

活动人数:10人

活动时间:2025.5.13 10:30

活动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层公共空间

 

主办: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协办: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现代金属艺术工作室

 

 

活动介绍

 

本次活动借助于展览《永恒之灵·帕维尔·苏洛维的摄影视域》所为观众呈现出欧洲地区的传统服饰,以及其文化风貌为基础。并在此之上对服装中的一个细微但极具代表性的分类(蕾丝)做更加细致的交流与公教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主讲人为大家介绍蕾丝工艺的发展历史,二是通过实际操做对蕾丝的编织工艺进行学习。

早在16世纪的欧洲,蕾丝便作为一种可以媲美珠宝的奢侈品在贵族阶层广泛流传。人们把清晨教堂边的花窗图案编织成蕾丝,它们躲藏在贵妇的胸口边和裙摆上,在它和薄雾一样飘逸轻盈的背后是用性感与纯真相互绣出的织物。

17世纪开始蕾丝也应用在男性的领口和袖口,成为身份的象征。 棒槌蕾丝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的金银饰带制作工艺或编织工艺。随着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该技术传播至欧洲各地。并在19世纪通过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棒槌蕾丝早期由金银线或彩色丝绸制成的粗犷饰带并逐渐精细化,开始使用漂白亚麻线制作编织带与花边。

相较于16世纪繁复的雕绣工艺,棒槌蕾丝更易掌握,且所需工具与亚麻线材成本低廉。各类品质的棒槌蕾丝均有市场需求,欧洲女性迅速将其发展为一项收入高于纺纱、缝纫或家庭纺织的手艺,并逐渐在慈善学校、救济院和修道院中形成规模化生产。

 

 

工作坊流程

 

一、棒槌蕾丝工艺与作品的介绍

棒槌蕾丝工艺的概述

认识工具,从工艺到当代棒槌蕾丝艺术作品概况了解

 

二、棒槌蕾丝工艺学习

通过棒槌的交叉与扭转,体验平针、半针与全针三种基础蕾丝技法的工艺流程,最后完成蕾丝末端(辫子)的处理。

 

三、作品交流与展示

体验者间互相交流分享创作经验,通过基础针法学习在未来获得个人棒槌蕾丝经验。

 

 

往期现场

 

 

 

 


主讲人介绍

 

 

吴佳恒

1996年生,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现代金属艺术方向实验员,博士生在读。

致力于手工艺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作品曾入选伦敦工艺周中国馆、中国国际当代金属艺术展,北京国际首饰艺术展,当代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三年展等国内外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