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C089 刘亚洲 :微尘 | AMNUA艺术项目
                
                   2025-10-20
                
             
2023
一个关于时代的
艺术文献记录项目
 
 
QA&
 
 
1、2023年代表作品或最特别的作品(自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微尘  | Stand NO.1
雕塑 | Sculpture
不锈钢锻造 喷漆 | Stainless Steel
500×300×200cm
2023
 
我的创作一直关注于事物流变和运动进程中的中间状态,并呈现出此过程中时间的可感性和物质的内在张力。这些微妙、和谐,同时刹那、危险的平衡状态在这件作品中被记录和永恒化。在这件作品《微尘》当中,我以微观的视点打造出了体量撼人的景观。一粒空气中PM2.5微粒的外观和空间结构被指数级地放大,微粒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堆叠和倚靠,构成了一种平衡而又脆弱的瞬时状态。
 
2、工作室位置、平米数、租金情况?
 
 
 
 
北京市顺义区,260平,4万。
 
3、画廊合作及代理情况?
曾经和杨画廊、指纹画廊、拾万空间有过展览合作,目前是自由状态。
 
4、艺术作品的收入占年收入的百分比?
基本100%都来自创作收入。
 
5、是否有其他工作?
目前在读书,准备毕业论文。没有其他工作。
 
6、2023年个人在生活或创作中有着怎样的变化或转变?
现在回忆起来。2023还是挺关键的一年。在创作上,我完成了把工作室的实验作品落地到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雕塑有了新的理解。通过公共艺术,我开始从一座城市的位置看问题,也开始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待作品的制作。
从观念上,我觉得雕塑或许应该是雕塑的人类学,当然这是我发明的一个词,因为雕塑天生“底盘”厚重,带有一种“工程”属性。因为它深度的绑定在社会土壤结构上,无论是南方古猿时期的打制石器,商周时代的铸造器皿,工业化阶段的钢铁形体再到当下的数字模型,雕塑和社会生产的景观联系的很紧密,并且呈现为一种明显的时代质感。而这恰恰就是雕塑的本性,它特别容易和社会化大生产连接上,而不是封闭的自我完善。比较而言,绘画就相对独立,虽然绘画同样经历着变迁,但其受社会发展的影响面比较窄,主要体现为一种绘画内部的革新,比如油画颜料的发明和透视镜的使用依然是为了绘画的方便。
雕塑恰恰相反,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从制造潜水艇的冲压机到卡普尔《云门》的跳跃,生产战列舰的弯曲钢到塞拉《扭矩椭圆》的跳跃,中国第一辆手工锻造的红旗轿车到展望《假山石》的跳跃。如果说雕塑有一个本质的话,就是雕塑物体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两者的动态关系,是一种配置。至少有一个结论是肯定的,那就是工作室实验是一切工作的起点。
 
7、您觉得近些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生态有着怎样的变化?
从工厂到画廊在到艺博会,今年大家过的都不算好。老牌画廊撤出北京,大型美术馆关闭和面临关闭,但也能看到一些希望,一波小画廊开始发力,保全下来的非盈利机构也在尽力做好每一个展览。 希望明年可以看到转机。
 
 
 
 
个人简介 
 
 
刘亚洲
1990年出生于石家庄。2017年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4年学⼠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刘亚洲的艺术实践涉及不同的媒介,包括雕塑、装置、行为和录像,他关注事物流变的中间状态,在过程中呈现时间的可感性与物质的内在张力,为观者创造出体验不同节奏和速度的可能性,并对人们处理城市空间的方式,以及人们对待日常生活的方式进行追问。其个人项目包括:去二环路上看风景,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24); 游牧时间,拾萬当代艺术中心,石家庄(2022);拾-荒, 指纹画廊,北京(2019);僧侣与艺术家,⽊⽊美术馆, 北京(2018);轨迹,杨画廊,北京 (2017);部分群展:GIF,重美术馆,北京(2025);雕塑小史,山中天艺术中心,北京(2025);充电指南,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5);返场时代,时代美术馆,北京(2024);燃冉艺术季,新天地壹号,上海(2022);⽣活之内,尹⼭湖美术馆,苏州(2021);合作,为了污染,不为完善,户尔空间,北京(2021);上层建筑, 狮语画廊,上海(2019);⺠间的⼒量-北京⺠⽣现代美术馆,北京(20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