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work in progress#11.28记录 | AMNUA 身体剧场
2018-11-28
AMNUA 身体剧场
RE-work in progress
驻地时间:11.27、11.28、11.29、11.30
每天13:00-16:30(驻地创作全程向公众开放)
演出时间:12月1日 14:30-16:00
演出地点:美术馆各层展厅
报名方式:活动免费,无需预约
作品名称:重塑制作中/RE-work in progress
Re-improvisiation重现探寻的过程。在当代艺术语汇中,将身体作为一种材料,将身体与思想和行动代入当代艺术的语汇中,而非简单的舞蹈表演艺术的跨界。将思考、构建这件事本身变为材料,呈现出解构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呈现结果。
11月27日起艺术家戴剑将和他的团队展开为期四天的美术馆驻地创作,12月1日面向公众集中呈现此次创作成果。当肢体艺术离开剧院,走进美术馆空间,技术上的限制使得表演场域呈现出仪式感与开放性并存的质感,每一种新的环境和跨界合作的方式,每一位舞者与不同场域、不同社群的对话,都是一次内在的隐秘探索,一次肢体与灵性的碰撞。
驻地美术馆计划 Re-work in progress 11月28号记录
在创作开始前,导演戴剑与舞者们展开了讨论。首先,关于行为艺术和舞蹈艺术,舞蹈和行为是否有明显的界限?我们正在做的事,比较偏向于行为语言,在进入会议后,我们被观看,是在表演还是在行为?在讨论中舞蹈和行为的区分慢慢清晰了。舞蹈艺术比行为有时更加抽象。无论是否被理解,行为艺术有一个具体的记录过程和呈现形式。但舞蹈更重体验,主要通过感知进行理解。
当我们身处于美术馆,我们和美术馆之间产生了联系,那身体和物质之间是否要进行对话?于是,大家进行了一个小游戏,传递一片叶子,每个人通过自己的方式和树叶建立起关联,或嗅,或揉,或放在头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节奏,怎么去触动这片枫叶,行为的过程带有编舞的思维,但是舞者不一定意识到这个状态,我们是在用行为进行语言,用编舞的眼睛去看待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外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介入、影响我们的行为。语言启发外界,也可以用其他动作影响外界,改变外界观众的意识。
之后导演戴剑和各位舞者开始了第二次尝试,大家用自己的方法,或从桌子上跨过,或将凳子摆放于桌上,坐在凳子上,将水倒出。在第二次尝试中,我们好像强化了一些行为,里面有一些明显的不明显的编舞方式。现在我们在做的不是行为艺术,动作有行为,还有手势,还有舞蹈,我们是在用行为而不是舞蹈的动作呈现。当然这其中也存在行为意识。我们在有意或刻意的强化编舞意识。
接下来大家自己选择行为,开始了创作:
2018.11.28.1:30-3:10
*呈现重塑制作中的讨论现场*
概念/发起人:戴剑
参与艺术家:吴卉,俞亚男,唐果,张聪斌,彭汨,谭远波
在展厅大堂设置一个讨论会场,布置桌椅。全部有舞蹈背景的艺术家一边讨论此次驻地的内容和形式,一边用带有编舞意图的意识行为和行动,现场观众可参与。
探讨话题:
1.我们这是不是在表演,我们是否会意识到自己在被观看时的表现状态。
2.如何或是否需要呈现出舞者的身体语言和行为语音特性。
3.此时我们和参与或围观的观众之间是什么关系。
4.行为和舞蹈身体语言的界限
5.如何尝试和呈现带有编舞思维的行动和或行为。
2018.11.28
概念/实行:俞亚男
Re-WIP 第二天
视频2条,时长分别为:2‘07“和 2’:51”
照片1张.
* 视频内容:
我从美术馆后门步行经过前门至户外的全过程.
* 规则:
从后门步行至前门的计步数决定了我从前门垂直步行至户外所需要的距离;左手持手机拍摄时计步数为94步,右手拍摄时计步数为89步。
*照片内容:我站在后门处拍摄的一张通往前门方向的照片(逆光)。
*呈现:
我将以上三个素材上传上电脑,平均放置在电脑桌面上将这三段影像当作为一个整体观看,顺序由左至右是照片、左手拍摄片段、右手拍摄频段。(同时播放时,由于未剪辑到同一画框,有大概1秒的先后延迟)。
我思考的问题是,当我通过一个digital eye记录和呈现时,何为主体或者何为背景?是一直在摇摆中变化流动的空间?还是我的双腿重复交替着的步伐,还是那张凝固不动的照片? 也可能它们是在交替承担呢?
标记系列1:桔子
概念/实行:小陆
材料:身体,桔子,感受
2018年11月28日
行动概念: 在第一天划定的南艺美术馆可利用空间中反复走动,搜寻讨论时的舞者身影,对易于观察的较为固定的创作中的舞者,观察舞者的创作片段,在尽量不被舞者发现的情况下,用桔子对创作地点予以标记。
行动思考:
一、桔子醒目的颜色与消防、交通工作服相似,代表了一种警示,即不可靠近,不可打扰,暗示周围观众表演的进行,多个地点的放置与易于观察的固定舞者强化了这一概念。桔子的出现也打破了庸常性的场景,吸引了注意,在美术馆的大背景下,桔子的放置无形中定义了表演。
桔子作为一种生活物品,出现在美术馆这一场合,配合舞者的创作成为了一种标记。
二、行动过程中,我发现二楼的创作者离开了且没有留下痕迹,即使创作曾经存在,我认为桔子失去了标记意义又成为了一件生活物品,因此我拿走了桔子并在寻找舞者过程中吃掉了它。但实际上由于其他桔子标记的舞者仍然在创作且位置固定,桔子的存在反而证明了创作的发生。
三、标记过程中我观察到了所有现场讨论的舞者创作,包含了一个没有讨论到的现场(观众)行为。由此让我想到除了外貌我是如何区分创作中的舞者与馆内的观众的,我发现我是通过记忆中的美术馆各种常见角色的行为模式与看到的情景进行比较,不符合常见行为模式的即为创作行为。这让我思考创作与日常行为的关系,而创作与日常行为的界限又在哪里。
而我标记了一个没有包含在现场讨论的行为(二楼入口两个看视频的人),这个行为符合美术馆常见角色的行为模式,我却因为那两个面孔出现过讨论现场而认为这是创作行为。
由此思考艺术家的身份是否可以定义艺术,而艺术家的身份又如何赋予。
四、在现场讨论中我发现,大部分舞者都发现了桔子的存在且创作中的思考都受到了桔子的影响,这让我思考环境的异常变化对于创作的影响。部分舞者惊讶自己为什么没有被放置桔子,放置桔子的舞者则展现出积极情绪。
桔子在这里暗示了一种被观察的状态。
引发以下问题:
1.创作者在公共场合创作时候是否希望被观察到。
2.被观察的状态对于创作者影响如何,是否会激发创作者的热情。
3.在几个舞者表示都被放置了桔子之后,是否引发了一种从众心理,而创作是否需要从众心理。
五、舞者在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对空间产生兴趣或探索空间,与空间发生关系。
舞者创作与行为艺术家有什么不同?
2018.11.28
3:15分准备实行之前预备的清洁美术馆的行为,由于和吴卉的想法撞车,决定今天先终止呈现这个行动。
概念/实行:戴剑
15:15-16:15
与记录过我身体的石膏第2次沟通
身体,思想,行为,参与第一次和石膏沟通的所以材料与物品,影像,录音
将27日包裹过我身体的石膏,衣服,工具等材料从新排列。将这一本该属于布展时的行为呈现与公众。排列从右向左,石膏体积从大到小,间距从散开到密集,最后到粉末,都是规则的直排。粉末之后排练的是带有未脱落石膏的衣服和制作的工具,搬运石膏的推车,以及没有用完的原始石膏粉和水这些所以参与了制作过程的材料和物件。
这些残留的石膏呈现出对艺术家的身体记录状态和形态,而艺术家对材料的从新排练又呈现出艺术家对残骸的观察和再次对话的思考和重新塑造的痕迹与线路。
2018.11.28,下午15:08
概念/实行:易琦丽
“介入观察正在重新布展进行粉刷工作的人”
倒入了一瓶红色油漆
抬头看了一眼说话的女生
倒入了一瓶深色油漆
正在搅漆
三个人正在注视他
看了一眼我
放下了搅漆的木棒 提了一下裤腰带
开始用滚筒刷漆
鞋子被地下板子的胶拌了一下
一只大象被新的颜料覆盖住了
明年准备装修新家
开始刷顶上的漆
拆迁家里分了三套房
让我往旁边站站
开始刷左边的漆
(看着滚筒在墙上刷有种无法说出的满足爽感)
在考虑要不要刷边
再次刷隐隐约约残留的大象
大象被完全覆盖了
“哎可以啦”
在拍刚刷好的漆
用电钻钻滚筒 把滚筒从木棍上拔下来
开始收拾工具 把油漆桶盖上了 用脚跺了几下盖子
移动油漆桶放上推车
正在对折拆下的板子 用脚踩踏它们 用小刀在割裂板子
把小刀扔到推车上
把钉子从地上全部捡起来
寻找灯的开关
正在打电话
把地上的垃圾都捡起来了
拿起椅子上的衣服
手里拿着一根钢管离开了
2018.11.28,下午3:35-3:55
概念/实行:寇诗雨
“行为”“感受”“氛围”
材料:身体、电视机
想法:中国人有一个特点,爱凑热闹。比方说有个人在路边仰头看着天空,旁边的人看见他看天,于是也抬头看天。可是他们在看什么呢?其实什么都没看,第一个人在发呆,第二个好奇以为有什么所以跟着“看”,有俩人一起看了,便又引来了第三个、第四个……一群人一起看,就是不知在看什么,而第一个那人早就走了。
我想把这一想法实施在美术馆内,用一台电视机根据综上所述来实施和实现。
行动概念:我静坐在一台无播放任何内容的黑屏电视机前,想试试看会不会引发别人的猎奇心理从而自发性的加入,导致从众效应的产生。(But...电视机现处于二楼一处并不引人注目的角落,所以无人关注到。我想下一次再尝试时搬至人较多的显眼处试试。)
2018.11.28 15:30-16:05
概念/实行:唐果
分解一小团红泥成小颗粒并把它们分别藏匿在美术馆不同的无人注意的不会被打扫到的空间里
(也许它们中的一些能一直一直隐藏在美术馆里,和建筑在一起,比展览的艺术作品的时间都长。)
2018.11.28
概念/实行:吴卉
“一桶水、抹布”
第一个的目标,清洁打扫。用艺术家(舞者)的身份,与美术馆的清洁阿姨调换,执行“清洁”的角色;
第二个目标,聚焦擦洗时间。在人行走之后打扫,不留污迹;在人行走当下打扫,留下痕迹。擦洗成为一种运动的日志,与空间里的动,发生关系;
第三个目标,建立互动关系。用擦洗与空间里的人发生对话,让不同的意义(包括谈话内容、他人的解读和反应等),出现,又消失。
个人心理历程:
一开始,我打扫整个二楼空间的地板。我从入口开始用抹布擦地,试图保持空间的一层不染。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总会有人走过,刚刚打扫过的区域,“一层不染”注定是“失败”的。于是,我尝试守住入口处一小块空地,让这块空地一直保持“干净”。当我在保护这块空地时,擦洗意味着要抹去别人走过的痕迹,此时抹去本身却变成了记录,不同人进入空间,地板出现不同的图形,水痕若隐若现,有快有慢地消失,随着人流进来我不断的制造抹去,“增加”新的水痕,不断显现、消失。
随着不断的清洗抹布,桶里的水越变越黑,仿佛这些痕迹融入进水里,参与的人越多水的颜色越深。过程中的互动相遇:在整个擦地的过程里我都处于弯曲或跪着的状态,有大概八个人和我对话,其中2人在对话过程中和我保持一个高度。对话是擦洗的衍生和另一种呈现,因为意义也在不同的主体间若隐若现。
对话记录(仅收录观看者):
1. 彭汨:你的腰还好吗?累不累?
2. 保安大叔:小姑娘擦得好仔细,累不累?希望你天天来这里,哈哈
3. 三个学生:我们可以走过去吗?
4. 清洁阿姨(我找她借的打扫工具):小姑娘你在这打扫是不是因为等会要跳舞呀?累不累?记得等会把工具还给我!
5. 一个观众:这里还没擦...
6. 一个戴眼镜的观众笑着(蹲着和我保持一个高度)拿着手机一边拍我一边问:你是哪个系的呀?
7. 一位女生,不小心踩到我的手,她非常抱歉的蹲下(蹲下和我保持一个高度):啊…对不起!你还好吗?没事吧?
8. .一位中年男子(类似老师):你是哪个系的呀?
2018.11.28 15:30/16:30
概念发起者:彭汨
参与者:戴剑、俞亚男
材料:A4纸、相片、文本、口罩
文本:“南京市气象台2018年11月28日11时30分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24小时我市的霾天气仍将持续,请注意防范。”
材料打印:金玉衡
背景:
初到南京遇到了很强烈的雾霾天
身体和嗓子有点不舒服
第一晚在酒店昏睡了16小时
伴随着波哥深夜的咳嗽
在参观美术馆的过程里,我留意到了一个角落,一块破碎的镜框,与美术馆的“美”和逼格形成了强烈对比。于是我选择了在这里做我的行为。
在美术馆外与聪聪闲聊中手机弹出一段天气消息(文本内容),我找到金玉衡打印出来了这段文字,并且打印出我相机里记录的,南京市民在街头骑车行驶的照片,有意思的是,这些照片里的人都戴着口罩,面露苦涩。
我把这些素材用a4纸打印出来,与戴剑随机陈列在那块破碎的镜框下,再与俞亚男一起用双面胶贴出一个平面空间,与破碎镜子构成了一个小空间。
作为舞者,我在尝试用编舞的角度找到我的身体与这块小空间的联系。
MO舞道团队介绍
导演戴剑
法国MaiOui Danse Arts艺术总监
北京师范大学海外人才引进项目
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舞蹈系國際合作項目主管
2017年“培青计划”驻地艺术家,先后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美国本宁顿学院;曾就职于崔莎·布朗舞团、沈伟舞团等,现任法国MaiOui Dance Arts艺术总监。受邀委约艺术节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现场艺术/New York Arts;纽约制造动态舞蹈艺术节/Making Moves DanceFestival;法国里昂Les Subsistances里昂国际当代艺术创作实验中心等。雕塑行为作品《累1,2,3》系列获邀参展2015新态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2017Up-On国际现场艺术节受邀艺术家。